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看过《攻壳机动队》。
在《攻壳机动队》1995版的开场,有一段非常经典的合成人体画面,甚至连去年大火的美剧《西部世界》都致敬了这段画面。在3D打印技术高速发展的近几年,每次回想起《攻壳95》的这段画面都让我不禁联想:未来要是3D打印出了大活人,可咋办?
3D打印出大活人在今天看来,已经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了。这不,3D打印已经能造心脏了。
近日,来自瑞士的科学家借助3D打印技术制造出了全球首个形状、大小和功能都和人类心脏高度相似的柔性心脏。据悉,由于材料的限制,它只能持续跳动3000次,即30-45分钟,目前还不足以植入人体,处于概念性阶段。但毫无疑问,这已经是非常巨大的一步,意味着3D打印技术将来能够在生物医学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。
近几年,3D打印技术总是闯入我们的视野,一度让人觉得这项技术已经无所不能了,各种各样的东西物件都能通过3D打印技术打印出来,传统制造业工艺无法制造的结构设计也能一一实现。看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,但是实际上3D打印的最大瓶颈——材料却一直少有突破。
▲3D打印能实现复杂的结构,材料却很局限
3D打印技术其实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面世,不过当时受限于种种因素并未被大家所重视。十几年后,这项技术在多个方面有着长足的进步,可是在材料上却进步有限。正是这一特性,让这项技术相比于基础设施建设更加适合用于生物科学领域。
事实上,3D打印技术也确实在生物科学领域发展较好。据国外研究机构Allied Market Research的数据显示,生物医疗案例占据3D打印实用案例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二,从2015年起,3D打印的市场销售额更是逐年增长,预计至2022年,都将会保持22%的增长率。
这次3D打印柔性心脏的面世,对于3D打印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发展毫无疑问是一剂猛药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材料革命的到来,3D打印一定能够给我们更多的惊喜。
若是未来发展出了分子级别的3D打印技术,那么《攻壳机动队》里的场景离实现也就不遥远了。面对这样的场景你会惊慌么?我大概会很惊恐吧,因为那样我们面对的最大问题就不是技术难关,而是伦理问题了。